新窑镇:“五指”发力开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格局

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,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途径。今年以来,新窑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,大力践行基层主力军的责任担当,通过抓产业促农民增收、抓建设促生态宜居、抓治理促和谐发展,为乡村振兴夯基、助力、铸魂、塑形,擘画了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。

抓基础强保障 筑牢坚强战斗堡垒
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“第一责任人”职责,建立健全“三清单两制度”,先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2次,开展集中学习17次、研讨交流3次,明确细化党建责任分工,靠实班子成员“一岗双责”。严格落实党建工作月督查、季通报、半年评比、年终考核制度,开展交叉检查、专项抽查6次,下发督查通报4期。深化拓展“五学联动”机制,指导各党支部规范开展“三会一课”、“主题党日”等组织生活230多场次。持续加强队伍建设,公开选聘专业化管理村干部4名,新发展党员6名、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8名,不断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。

抓监测强帮扶 严守乡村振兴底线
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加大良种推广和良法应用,种植地膜玉米1.4万亩(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800亩)、小麦1.7万亩,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。全面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,严格落实“六必访、六必查”措施,扎实开展集中排查工作,新识别三类户”5户25人,制定“一户一策”帮扶计划29户,新纳入低保10户35人。坚持开发式帮扶与兜底性保障相结合,举办面点师、种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4场(次),输转富余劳动力2287人,发放各类救助资金836.86万元,整改各级督查反馈问题16条,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,困难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。

抓产业强支撑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
积极融入全县高质量总体产业布局,聚焦“农头工尾、粮头食尾、畜头肉尾”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发展项目4个,建成菌棒生产车间3000平方米,硬化晾晒场1000平方米,新建钢架大棚30座、维修119座,培育辣椒、西红柿等蔬菜种苗200余万株,种植黄白木耳等食用菌2.4万棒、露地蔬菜380余亩、中药材120亩,建成光伏电站672.19KW。持续加大“唐风槐荫·森林秘境”旅游品牌宣传推介,成功举办新窑镇第五届生态旅游节,群众增收致富路径不断拓宽。坚持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探索镇村联营模式,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全镇一季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.69万元,同比增长25.86%。

抓重点强管护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
深化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积极争创周寨、戚家川、西刘3村“和美乡村”示范村,谋划实施响花沟流域综合治理、全民体育中心建设等项目5项,治理山体滑坡3处,疏浚河道6公里,砌筑毛石河墙5.5公里,硬化村社道路6400多平方米。纵深推进村庄清洁大扫除暨“八改”工程,突出抓好周寨村22户群众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。坚持山水林田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统筹推进“河(沟)长制”“林长制”责任落实,累计开展巡河巡林210余次,清理河(沟)道24公里,抚育补植S320生态廊道26公里,栽植绿化苗木1100余株,镇域生态底色持续擦亮。

抓治理强融合  增强乡村治理效能

创新推广“5423”乡村治理模式,抓紧抓实文明村镇建设,广泛开展“十创十评”等评选活动,评选表彰“最美家庭”“好婆婆好媳妇”等先进典型39人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(所)作用,以“五为”“八点半大喇叭”和“小板凳”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,开展理论宣讲、卫生整治、科技科普、文化惠民等活动70余场(次),清理门前“三堆”、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7处,回收废旧农膜127吨,清运各类垃圾360余吨。常态化推进“结对帮扶·爱心新窑”工程建设,帮办医疗救助、养老保险、就业扶持等事项65个,解决实际困难14件,统筹抓好扫黑除恶、安全生产、防汛抗旱等工作,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上一篇: 新窑镇:走访关爱困难群众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

下一篇: “渴”不容缓,抗旱保绿—新窑镇积极开展浇水护绿工作